物价变化属于温和波动 价格传导引发通胀担忧
时间:2005-06-20 00:00:00
点击量:
4月末的空气中,一早一晚仍有凉意停留,但这并不影响空调厂家涨价计划。
正在进行的广交会日前传出了空调涨价的消息,业界比较一致的说法是“这一轮的空调涨价压力,主要在于持续18个月的全球性石油、钢铁等原材料价格的一路上涨,以及由此引发的物流渠道商成本上涨。”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月环比均呈现上涨之势,涨幅与2月份持平。3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5.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7%,从月环比则分别上涨0.9%和1.3%。
钢材是空调的主要原材料之一。从京城各大家电卖场里的情况看,各大品牌涨幅从5%~10%不等,最高涨价400元。
如果说,铁矿石等生产资料和钢材等工业品涨价离老百姓的生活还有些距离的话,那么空调类消费品涨价必然会引起大家关注。这是否意味着上游产品价格传导到下游消费品的涨势开始显现?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似乎也有些许“传导”迹象。公报说,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月上涨2.7%,在八大类消费品中,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居住类均实现上涨,其中,居住类价格涨幅最大,达到了5.8%。记者对比今年1、2月份后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后发现,对租金、装修材料等工业产品依赖较大的居住类价格一直保持上涨态势。
国家统计局一位官员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当前的物价变化属于“比较温和的波动”。该官员表示,当前上游产品价格已经开始向下游消费品价格传导,这种势头已有所显现,只是并不明显。
通胀之辩
从数据上来看,今年以来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并没有突破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同时也在国家年初制定的4%的可控范围内。但也有专家表达了通胀压力的担忧。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袁钢明研究员分析说,2002年一季度,国内的钢材价格一度上涨了30%。2003年、2004年国内的钢材价格也出现上涨,当时空调等家电产品也随之传言要涨价,最后还是没有涨上去。
袁钢明告诉记者,由于下游产品供给充足,竞争激烈,这种价格很难传导到下游消费品。当然,如果商品供给短缺,或者是垄断产品的话,情况就不同了。在袁钢明看来,在当前供给充足的情况下,上游产品的涨价顶多是把中游企业的利润吃掉,而不会传导到下游产品。
袁钢明说,一般情况下,如果消费需求比较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较大幅度地低于10%,就容易出现通货紧缩;但如果比较大幅度地超过10%,也容易出现通货膨胀。目前这种担忧并不存在,因为“现在只是刚超过10%一点”。
“价格传导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再加上有一定时滞性,短时间内看不出来。”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宏观政策研究室的黄燕芬教授向记者介绍说:“比如企业可以选择原材料替代品,下游企业可以提高生产技术来降低成本。”黄燕芬说,中国经济主要体现为“投资热、消费冷”的局面,当前更要调控的是“投资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