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如何由“大”变“强”
时间:2006-04-21 00:00:00
点击量:
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装备产业,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和生产工具的任务,既是国家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工业化的物质和技术保障。机械工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甚至决定着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水平。那么,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到底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呢?
??“我们是机械制造‘大国’,但不是‘强国’”
??我国的机械工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有了相当的基础、规模和实力,越来越多的产品产量开始进入世界前列。
??“但是,我们现在还只是机械制造‘大’国,而不是机械制造‘强’国。机械产品没有世界名牌,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中力的产品;很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还来自国外;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和社会环境依然不尽如人意;新产品贡献率、新产品寿命周期等指标大大低于工业化发达国家,科技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行业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严重缺乏。”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于珍如是说。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局面,于珍认为,关键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她介绍说,从我国机械企业的实际状况来看,几乎没有一家企业能像跨国公司那样以高强度的科技投入、前瞻性的纵深部署、雄厚的科技实力开展技术创新。相当多的企业目前只能对产品作局部改进,仅有少部分企业有能力开展下一代产品的研制开发。这与我国机械工业的规模不相称。如不及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机械工业的发展将面临后劲不足的问题,而且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是十分不利的。
??增强创新能力?企业需先“自强”
??于珍认为,我国机械工业要变强,首先这领域的企业要先增加自主创新能力。
??首先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和加速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建设,逐步使企业技术开发中心从一般的产品研发和工艺技术的改进,过渡到加快发展自主技术,为企业发展提供前瞻性技术储备,促进企业技术升级。要大力推进产品创新,建立以主导产品为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为支撑的企业发展战略,促进技术升级,加速产品更新换代,培育自主品牌、创建世界名牌,持之以恒,力求有所突破。
??其次,必须正确把握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的关系,积极利用合资经营、合作生产的技术溢出效应,坚定不移地把立足点从过多依赖国外技术转移到主要靠自主创新上来,加快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培育机械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要总结20多年来反复引进、重复引进、“以市场换技术”的经验教训,把着力点放在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上,使我们能够通过引进技术,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提升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另外,还要注意企业间的联合,大力推进产学研联合攻关和成果推广,集中力量攻克和解决阻碍行业发展、影响技术进步的重大难题,尤其是对一些制约我国机械工业技术进步、国外不可能提供给我们的技术能力,要加大自我培育力度,加速发展自主技术,满足行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创新离不开环境建设
??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不单是企业自身的事情,政府、行业协会、高校等,都是自主创新环境的重要因素。这是业内人士普遍认同的观点。
??于珍认为,作为政府部门,必须探索新形势下机械工业基础共性研究的工作机制和支撑体系,通过国家专项计划和专项资金支持,加强研究开发力量,为产业的技术进步、新产品开发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奠定技术基础。要依托“三峡工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西电东送”等国家重点工程,大力推进核心技术和重大装备国产化,提倡和鼓励使用国产首台、首套技术装备,努力推进《国家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中机械工业关键技术开发项目的实施。
??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不能忽视,要加快机械工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技术创新服务机构、行业中介组织的建设,加速科技成果向产业化的转移步伐,使其尽快形成生产力,带动产业升级。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和事业单位的服务职能,发挥各单位的人才、技术优势,为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加快建立和完善面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社会化服务体系。
??同时,必须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加快培育机械工业的工程技术、企业管理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加速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特别是以中青年为主体的创新型领军人才,保证行业发展的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