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9-11-06 00:00:00 点击量:
济南市科学技术局网讯:[办公室报道]11月2日,科技日报《创新周刊》在“山东之窗.理论探索”专版中,用整版篇幅发表了济南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冯光文的署名文章《自主创新:在危机中求增长的必由之路》。全文如下。
自主创新:在危机中求增长的必由之路
□冯光文
编者按:“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时期,就得想关键问题,做关键事情,最重要的就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最终战胜危机,还是要靠科技的突破,这才具有长远性和根本性。”这是温家宝总理前不久考察山东时反复强调的。他指出,经济结构调整当中最重要的还是要依靠科技进步,没有科学技术,根本性的结构调整不能实现,产品不能上档次,关键技术不能突破,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那企业、整个国家就缺乏竞争力。温总理在山东的嘱托还余音缭绕,我们欣喜地看到同样来自山东的一篇好文章、好经验、好案例。作为山东省省会,济南市的科技创新不仅走在全省前列,而且从世界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来审视、思考和展望,显示了省会城市应有的视野和胸襟,也是对总理嘱托的生动诠释。
去年以来,世界经济金融形势风云突变,全球遭遇了一场历史罕见的金融危机。目前,这场金融危机还远没有结束,给全球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带来了很大冲击。为应对这种形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中央出台了一揽子方案,把科技作为五大措施之一,寄予了很高期望。历史经验证明,知识和科技既是克服经济困难的根本力量,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科技在应对经济危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突出作用。近百年来,成功应对重大经济危机的国家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重视科技对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把自主创新作为政府战略举措的核心。每一次经济危机都带来科学技术的新突破,孕育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催生新一轮的经济繁荣。
济南市作为山东省乃至全国的传统工业城市,产业结构存在着重轻比例失调、有龙头无产业、有产业无龙头以及竞争力低下等问题。金融危机的到来对我市的经济发展形成了很大冲击,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围靠的是核心竞争力。
因此,抓住时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才是在危机中求增长,实现我市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入跃升期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济南市科技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
“十一五”以来,济南市共承担国家、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69项,争取国家、省经费支持4.1亿余元。浪潮万亿次超级计算机、二机床高效全动能大型机械压力机、三维CAD/CAM软件、重汽重卡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取得重要突破,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230项,获国家科技奖励5项、省科技奖励173项。2008年,全市专利申请量达11584件,首次突破万件大关,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四项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万人专利申请量和万人发明专利申请量均居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第四位。全市R&D活动经费支出由2005年的33.94亿元提高到2008年的6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1.99%,比2005年提高0.18个百分点。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460.01亿元,比2005年增长116%,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7.33%,比2005年提高了7.21个百分点。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3%。济南市连续3届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并成为全国首批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主要做法是:
(一)不断强化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优化科技发展环境
济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工作,确立了2020年在山东省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的战略目标,在全国开创性地确立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组织、评价、规划、责任、政策、创新“六大体系”。2006年成立了济南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委员会,由市主要领导任主任,市发改委、经委、市科技局、财政局、质监局、工商局等14个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任成员,下设常设机构济南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出台了《关于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济南市建设创新型城市若干政策》等一系列政策和规范性文件。连续三次召开全市科技进步表彰暨创新型城市建设大会,兑现若干政策奖励资金逾1.6亿元,极大调动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全社会的创新热情。今年年初,济南市又新修订了《济南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若干政策》,在扩大奖励范围、创新奖励形式、扶持成长型企业的发展政策上有了很大创新,创新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同时,《若干政策》首次将研发机构、名牌、标准、商标等多项创新要素进行了有效整合,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的创新热情,涌现出了一大批创新典型和创新成果。2006年《若干政策》公布实施以来,济南市实现了国家企业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零的突破;新认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9个,占全市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73个)的80%;新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7个,占全市省级企业技术研究中心总数(37个)的46%;新争创的中国名牌12个,占总数(17个)的70%;新争创的省名牌68个,占总数(133个)的51%;新认定的驰名商标11个,占总数(18个)的61%;新认定的著名商标110个,占总数(153个)的72%。标准制定在2006年度为零的基础上,2007年度企业作为主要起草单位起草制定国家标准13项,实现了济南市标准工作的重大突破,2008年又制定国家标准14项。
创新政策也有效地引导县(市)区创新工作深入开展和企业创新制度不断完善。高新区、县(市)区创新型城市建设深入推进。高新区、历下区、历城区、市中区、槐荫区、长清区等先后出台了创新型城区建设的配套政策,其中,高新区出台了《济南高新区管委会关于加快创新创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兑现奖励资金1300多万元。历下区、历城区分别出台了创新型城区建设规划及专业分规划。高新区、各县(市)区围绕创新型城市建设积极开展工作,创新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在政策的引导激励下,浪潮集团两年间先后制定了《浪潮集团技术创新奖励办法》、《浪潮集团标准与专利奖励办法》、《浪潮集团专利管理及奖励办法》,每年的奖励金额达到1000万元。
(二)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
一是加强企业研发平台建设。全市大中型企业90%以上建立了技术中心或各类研发机构,共建成企业技术中心164家(国家级11家、省级37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1家(国家级1家,省级73家)。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单位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3.5%左右,其承担的创新项目数占全市创新项目总数的70%以上。企业研发平台每年承担国家、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近200项,获得无偿支持资金1亿元以上。全市工业企业中11%以上拥有专利,专利实施率达91.8%。
二是加强中小企业孵化培育平台建设。把建设孵化机构作为培育壮大中小企业的重要手段。建成国家级企业孵化器5家(全省共17家),省级以上生产力促进中心6家,各类孵化器1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000余家,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名列前茅。同时,为解决济南市企业小而散的问题,建立了八大产业联盟,加强了中小企业的技术交流与产业合作,促进了中小企业共同发展。
三是加强产学研合作与公共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为促进国内高校科研单位科技成果到我市的落地转化,2004年以来我市设立了每年约2000万元的产学研合作专项经费,成功举办了4届信博会和5届科交会,搭建了高层次产学研合作平台,累计达成合作协议980余项,技术转让交易额30多亿元,形成了具有济南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起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大型仪器共享、科技成果转化等六大公共资源共享平台,提高了省城创新资源利用效率,已经成为整合省城创新资源的重要纽带。
(三)重点扶持“新特优”特色产业,带动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
济南市大力实施产业创新发展战略,一手抓体现济南“新特优”特色的高新技术优势支柱产业,一手抓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先进制造、交通装备、新能源与节能六大高新技术支柱产业。
一是聚集科技资源,实施高新技术领域的重大集成创新,以重大技术的突破,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去年以来,济南市共有510余个项目列入国家与省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项目,获得支持资金逾3.76亿元。其中,浪潮牵头申报的863重点专项“高端容错计算机研制与应用推广”项目正式得到科技部批准立项,共获得经费2.6亿元,成为我省历史上获科技部单项支持力度最大的项目。重大创新项目的持续投入,有望在交通装备、先进制造、高端服务器、光伏发电等领域为我市配置一批规模过百亿元的新兴产业群体。
二是推动科技园区二次创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成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的高地。先后规划建设了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济南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齐鲁软件园、出口加工区等国家级产业园区,扶植培育了像浪潮集团、中创软件等一批龙头企业,新引进了吉利汽车、青年汽车等一批骨干企业,软件产业、服务外包、创意产业、新兴服务业也展现出良好发展势头。目前,区内拥有各类企业4046家,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交通装备和高端服务业四大主导产业。2008年高新区实现总收入1119亿元,增长43.3%;工业增加值212亿元,增长25.8%;利税121亿元,增长40%;出口创汇18.8亿美元,增长20.3%。
三是抓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新特优产业成为高新技术产业新生力军。目前,全市共建成7个国家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全省24家)、2个863成果转化基地,并被认定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城市”和“国家动漫产业基地”。“部省共建济南软件城”项目、国家“中日IT桥梁工程师交流示范基地”也落户济南。按照科技部新的认定办法,济南市159家企业分两批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占全省25.44%,居全省第一。
四是运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传统制造业焕发出勃勃生机。我市以承担国家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城市重大项目为契机,在企业深入实施制造业信息化。据统计,通过信息化改造的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新产品开发周期平均缩短45%,企业平均年销售收入增长37%。重汽集团、二机床、锅炉集团等一大批传统优势企业迎来新的生机,成为国内同行业领域的创新小巨人和排头兵。济钢集团利用余热余能发电等节能降耗技术处于国内行业先进水平。
(四)强化科技支撑作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以优化经济结构、优化资源利用为重点,强化科技对产业提升、农业和节能环保的支撑作用。一是强化重大创新项目对产业的支撑。2008年我市启动实施了11个市级重大科技专项,专项资金达2450万元,项目平均支持经费228万元,预期可获得专利60项,实现产值40亿元。重点扶持高端容错计算机、太阳能光伏电池片、三维CAD/CAM软件、半导体照明新材料、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30万千瓦等级空冷发电机与汽轮机等一批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每一个项目都将在今后5年内形成或带动上百亿的产业规模,为下一步我市产业结构的升级打下了良好基础。二是加强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实施“十、百、千”农业科技示范、粮食丰产、良种产业化等科技工程,培养了历丰春夏大白菜研究所、鲁青园艺研究所等一批农业科技研究机构,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三是加快节能减排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实施清洁能源、清洁汽车、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国家循环经济示范等科技工程,进入全国首批13个城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城市,涌现出济钢、友邦恒誉等一批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企业。
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还有相当大差距
济南市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企业研发投入水平较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费用仅占1.35%,与发达国家5%—10%的水平相差甚远;财政资金和金融机构贷款在科技活动中的比重偏低,在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中,金融机构贷款仅占2.38%,低于全省4.7个百分点,政府投入资金仅占2.01%,和全省平均水平持平。
二是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大。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虽位居全省第3位,但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在省内列第6位,仅相当于烟台的37.54%和青岛的39.31%。特别是从去年下半年至今年第一季度,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明显,众多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和效益发生明显下滑。今年一季度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为312.17亿元,同比增长仅有1.29%。第二季度形势略有好转,产值同比增长6.69%,但距去年同期高新产值32.99%的增幅相比,仍有较大的下滑。
三是科技创新激励政策落实不到位。如《关于企业技术创新有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88号)明确,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在按规定实行100%扣除的基础上,允许再按当年实际发生额的50%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目前,济南市仅有不到40%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享受到这些政策。
四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目前,济南市亿元以上规模的科技风险投资机构仅有2家,过亿元的投资担保机构仅7家,融资机构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机制不完善、不灵活,与银行合作能力较差,担保资金少,作用不明显。
五是省城创新资源优势发挥不充分。一方面,相当一部分企业对高校院所的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化、产业化信心不足,害怕承担风险,不敢投资;另一方面高校、科研院所往往对自有科技成果价值期望过高,供需双方对科技成果价值的定位存在较大差距,导致一些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因此,产学研合作的层次、水平还比较低。
六是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机制不完善。由于种种原因济南市大多数企业面临着人才短缺和人才流失的双重挑战,已经成为影响企业创新、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八个方面着力增强全市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当前,针对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国务院出台了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但从根本上讲最有效的途经就是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新的社会生产力。目前,国家《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出台,从法律上、政策上为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供了保障。此外,国务院还出台了《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这些政策措施都将为企业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结合济南实际,我们应主要抓好八个“着力”:
(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转变观念,切实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紧迫感和主动性。必须帮助和引导企业在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面前,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意识,促进和实现企业真正向创新驱动转变。二是完善创新制度建设,以制度推进企业创新。要把技术进步与企业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结合起来,重点建立健全企业创新制度,确立技术创新在企业的核心地位。三是鼓励引导企业加快研发机构建设。通过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使企业不断加强对科研和人才投入,真正成为科技投入、科技产出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四是建立专项引导资金,帮助企业进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应设立重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基金,帮助企业扭转现实中普遍存在的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的做法。五是深入开展专利、品牌、商标、标准四大带动战略。把推动企业创新和实施专利、品牌、商标、标准战略结合起来,以四大战略的实施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做好“新特优”文章,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一是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布局。紧紧围绕高新技术六大重点领域,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约化、集群化、集聚化发展。着力加强我市重点高新技术产业的上下游配套产品开发,如重汽集团、浪潮集团配套产品80%来自外省、外地,应通过招商引资等形式将其配套产品生产迁入济南,拉长优势产业的产业链。二是实施重大专项,实现高新技术领域集成创新的重大突破。围绕“新、特、优”产业发展,继续启动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科技专项,着力推动以汽车为代表的交通装备产业,以集成电路、高性能服务器、软件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太阳能、半导体照明为代表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以数控机床、发电设备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产业,以生物工程、中药现代化为代表的生物医药等五大“新特优”产业的发展。三是大力推进科技园区二次创业。充分发挥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等三大“金字招牌”和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等重要载体的品牌优势,推进高新区快速发展。四是大力扶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认真组织高新技术企业的重新认定工作,依靠政策导向,引导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加大创新投入和人才储备。积极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成长潜力的中小型高技术成长型企业,打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五是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研发、推广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化技术产品,大力提升传统产业的设计、制造、装备和管理水平。
(三)改善支撑条件,着力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一是在源头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围绕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需求,集中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企业重点实验室。二是在行业和企业研发平台建设方面,支持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采取多种合作形式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行业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三是在成果转化和中介服务平台建设方面,重点支持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机构建设和大型科学仪器、科技文献、专利、高性能计算、新药创制等资源研发共享平台建设,使之真正成为技术转移、创业抚育、成果转化、科技资源配置的重要基地。
(四)多方联动投入,着力改善济南的投融资环境
一是制定和落实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促进政策。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信用评估制度,研究制定在银行设立科技专家机制等方面政策。二是制定设立“市科技计划成果转化贷款贴息资金”及“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资金”。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研究制定贷款贴息办法,支持产学研合作和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三是设立“市高新技术创业投资基金”。每年安排一定专项资金,作为“市高新技术创业投资基金”的资本金注入,不断扩大我市科技风险投资的资本金规模。四是探索发行投资债券。积极向国家有关部委申请发行5—10年期投资债券,筹集技术创新发展资金。五是大幅度增加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专项资金规模。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同时吸引市外更多的风险投资机构来我市开展投融资业务。积极探索知识产权抵押贷款办法,为科技企业中小型拓宽融资渠道。六是积极推动更多的企业上市融资。充分利用国家开辟“创业板”和“三板市场”的有利时机,积极培育科技企业的上市资源,推动更多的企业上市融资。
(五)发挥省城优势,着力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
一是研究制定“省会产学研合作发展规划”。重点通过规划的实施,建立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二是落实省“百千万”科技合作创新工程和“天使”创业基金计划。动员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力量主动服务企业和自主创业。三是大力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认真落实国家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意见,围绕“新特优”产业发展,支持形成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四是全面实施新增设的“高校院所自主创新计划”。充分发挥驻济院校、科研单位在创新中的引领和生力军作用,进一步增强省城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五是扩大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借助我市加入世界科技城市联盟的机遇,充分利用信博会和科交会等品牌平台,有效利用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和创新资源。
(六)强化政策激励,着力营造自主创新良好环境
一是切实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落实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城市等若干配套政策,重点落实好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减免和企业研发费用税前扣除等政策,充分发挥创新政策的激励引导作用。
二是贯彻落实国家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实施扶持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加快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工作,经认定自主创新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
三是实行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资源配置机制。对每年确定的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在资金扶持、资源供给、科技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
四是建立市直部门科技创新政策联动机制。设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统筹协调,进一步完善政策落实的推进机制,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
(七)大力实施人才战略,着力构筑创新人才高地
一是实施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引进计划。培育、扶持一批创新能力突出,能够显著提升我市自主创新水平的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引导建立运转灵活、高效有序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分配制度,为其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证。
二是实施企业家和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计划。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骨干企业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分期分批组织培训,激发创新意识、普及创新方法、提高创新效率。
三是加大在企业实施“泉城学者建设工程”、“青年科技明星计划”、“留学人员创业计划”的力度。推进人才、项目、基地一体化进程。
四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落实完善技术要素参与分配、期权和股权激励、科技奖励、职称评聘等人才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创新人才的积极性。
(八)深化科技管理改革,着力建设“阳光科技”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增强科技管理系统配置资源、推进创新、服务发展的能力。一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采取多种形式吸引企业、社会、金融等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使政府科技资金真正成为“助推器”和“倍增器”。二是提高科技投入效益。以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为抓手,聚集优势科技资源,开展重大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以重大技术的突破,支撑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持续发展。三是实施阳光科技行动。加强科技项目立项、实施、评估等各个环节的监管,促进科技计划管理公开、公正、公平。在工作落实中,着重建立“三个机制”:一是建立工作研究机制,加快从事务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二是建立工作推进机制,以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三是建立工作绩效评估机制,有效调动科技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者系济南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